衛教園地
一、傳染途徑:
B型肝炎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,帶有B肝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體內,才會感染到B型肝炎。而飲食是不會傳染B型肝炎的。B肝的傳染途徑可分為垂直傳染及水平傳染二種。- ★垂直傳染:是指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母親在生產過程中,B肝病毒經由 盤或產道傳染給 胎兒,因此又稱為「母子傳染」。但由於 自民國74年起台灣針對所有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,因此, 在74年之後初生的人B肝帶原率已在1%以下。
- ★水平傳染:指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,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 人體內感染。所以打針、針灸、穿耳洞、刺青或美容時器 具消毒不完全,或是共用牙刷、刮鬍刀等,都有可能因為 傷口接觸到B肝病毒而感染。此外,性行為也有可能傳染B 型肝炎。
二、臨床症狀:
疲倦(疲倦程度不一定與肝臟發炎指數相關)、上腹部不適或腹脹、食慾不振、黃疸。70%的肝炎沒有症狀;一般身體的發炎,都會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症狀,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病變,但是肝臟本身沒有神經,所以就算肝炎發作,也不容易出現疼痛的感覺﹔加上肝臟細胞有再生的能力,所以被破壞的肝臟細胞可以很快被新生的細胞遞補。事實上,只要有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,就可以維持一般身體的生理運作,不會出現異狀。一但感染急性B型肝炎,或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時,可能就會有以下的症狀出現,但是這些症狀並非只有肝炎發作時才會出現,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症狀,所以必須要多加留意。
三、B型肝炎診斷:
肝炎多半沒有症狀,症狀的輕重也不能藉以判斷病情嚴不嚴重,那麼究竟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B型肝炎呢?最重要的還是要藉助一些醫學的檢查,其中最主要的是抽血檢查。瞭解B型肝炎病毒標記

四、B型肝炎的治療:
B型肝炎目前有藥物可以治療,值得注意的是,並不是所有的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做治療,大多數B型肝炎帶原者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,不活動型帶原者是不需要治療的,只要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,並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可以了。至於B型肝炎患者該不該治療?要如何治療?每一個病例不同,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,應由肝膽專科醫師就個案來決定。五、B型肝炎的預防:
- 1.施打疫苗:如果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,而且血液中也沒有表面抗體及 核心抗體者,可以接受B肝疫苗注射,以產生保護力,避免受到B型 肝炎病毒的感染。
- 2.避免血液、體液的接觸:施打B肝疫苗後約有百分之五至十五的人不 會產生抗體,所以對疫苗沒有反應的人,應該由日常生活中預防。
- 值得注意的是,B型肝炎並非經由飲食傳染,是經由血液、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的,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、刺青、穿耳洞等行為,如果無法避免,也要注意器械的消毒,或使用拋棄式的器械。同時不要與人共用牙刷、刮鬍刀。另外,性行為也可能感染B型肝炎,所以為了安全起見,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,例如使用保險套,以避免B肝的侵襲。
- 3.切斷垂直傳染:國內自民國七十三年起,政府即推行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,若母親為B肝帶原者,且e抗原呈陽性反應,則新生兒除了要施打B肝疫苗之外,還需要在出生二十四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免疫求蛋白。研究指出,國內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已經下降至1%以下,確實可以有效降低B型肝炎的帶原比率。
六、結論:
過去有個廣告詞「肝若好,人生是彩色的;肝若不好,人生是黑白的。」 亞洲人罹患肝病比例偏高,有些人有事沒事習慣吃些保肝、補肝藥,希望「有病治病、無病強身」…這也是普遍國人錯誤的觀念。事實上,健康的 肝是不必補的,而有肝病的人更是補不得。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任何一種保肝藥的成分,通過嚴謹的科學 證明能夠「治好B型肝炎及肝硬化」,要知道B型肝炎可以控制,但病毒卻無法被清除,而肝硬化更是不能回復的症狀。部分病人的e抗原陽性能轉成陰性,可減少日後發生肝癌的機會。對於未發病的B 肝帶原者(肝功能檢查、腹部超音波均無異常),醫師認為這類患者通常不需治療,患者應放鬆心情,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,定期追蹤檢查即可。肝炎患者的保養密笈
日常生活調養得當是B型、C型肝炎帶原者避免轉變為肝硬化、肝癌的重要因素!- 1.新鮮、清淡、自然、均衡的飲食最好:平日飲食講求均衡的營養,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不必特別吃補;隨意進補,反而加重肝病病情。
- 2.定時定量:三餐定時定量,切忌暴飲暴食或其中一至兩餐不吃,如此易增加肝臟負擔。
- 3.維持理想體重:對於超過標準體重的病人,應限制總熱量的攝取。過量的能量攝取,尤其以醣類為主要型式,會增加肝臟脂肪的堆積,而加重肝功能失調。
- 4.蛋白質攝取來源多以富含支鏈氨基酸(BCAA)的高生理價蛋白質為主,例如黃豆及其製品(豆腐、豆干、豆漿等等..)。
- 5.少吃發酵、煙漬食物:醫學已證實,黃麴毒素是導致肝癌的因子之一。因此少吃花生製品、豆瓣醬、豆腐乳、豆豉或臭豆腐等發酵食品,可以減少食入黃麴毒素的機會。
- 6.每日五蔬果,多食用含維他命A、C的黃綠色蔬菜及水果:每天至少要吃三小碟蔬菜和兩份水果,因為其中所含的維生素A,可預防B型、C型肝炎帶原者轉變為肝癌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:如:全穀類(如:糙米、胚芽米、全麥麵包)、酵母、豆類、大豆、綠色蔬菜、堅果等…有助於肝臟的新陳代謝。尤其是膽鹼與肌醇,可協助肝臟的脂肪代謝、預防脂肪肝與肝硬化的發生。
- 7.宜採清淡烹調方式:多採用清蒸、水煮、涼拌、燒烤或清燉等方式烹調食物,避免油煎、油酥、油炸等高油烹調方式。因高油的烹調會增加肝臟的負擔,加重肝臟的傷害。
- 8.少吃刺激、辛辣、添加過多人工香料及燻烤的食物。
- 9.減少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: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包括:內臟(腦、肝、腰子等)、蟹黃、蝦卵、魚卵、蛋黃或牛油製成的麵包、蛋黃酥或餅乾等。若血膽固醇過高,則每週以不超過攝取3個蛋黃為原則。
- 10.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習慣,食物務必煮熟,避免感染。:病毒能於冷藏環境之下生存且對熱穩定,需加熱至100度五分鐘才可以殺死(尤其是海鮮類)。
- 11.避免菸酒:醫學研究顯示,有抽煙、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,其罹患肝癌機率是不抽煙、不喝酒的B型肝炎帶原者的4至5倍。酒不但直接損害肝臟,也影響其它營養素的吸收利用,對肝臟的傷害尤其嚴重。
- 12.作息正常:不熬夜,避免過勞,養成規律生活習慣。
- 13.培養運動習慣:運動可提高身體機能,只要體力允許,不必限制運動量和運動方式。
- 14.亂吃補品小心適得其反:服用藥物都應經過醫師與專業藥師的處方及建議,不要隨意服用成藥,或補肝藥,它們往往會造成肝臟更大的傷害。
B型肝炎疫苗 (Hepatitis B)
◎疾病簡介B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,當肝臟受到病毒、細菌或寄生蟲之感染,或因酒精中毒、藥物或化學物質等之傷害,使肝組織內發生肝細胞變質、壞死、白血球浸潤等炎症反應,稱為肝炎,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叫「B型肝炎」。
B型肝炎是經由含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。其途徑包括:輸血、打針、血液透析、針灸、刺青、紋眉、穿耳洞及共用牙刷或刮鬍刀時、性行為的感染。帶原者的陰道分泌物、唾液及精液中可能帶有B型肝炎病毒,但平常不至因此造成感染,但病毒濃度高時則仍有可能引起感染。
◎認識疫苗
B型肝炎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,含有經純化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,接種後使人體產生B肝表面抗體以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。
◎自費接種建議
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:經檢驗如未具 B 肝表面抗體亦未成為B肝帶原者,建議依「0-1-6個月」之時程接種3劑。
已依時程完成 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,經檢驗為 B 型肝炎表面抗體陰性(<10 mIU/ml)者:
- (1)若為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,可自費追加1劑B型肝炎疫苗,1個月後再抽血檢驗,若表面抗體仍為陰性,可以採「0-1-6個月」之時程接續完成。
*高危險群包括血液透析病人、器官移植病人、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、免疫不全者;多重性伴侶、注射藥癮者;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;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;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等工作者等,應接種疫苗。 - (2)若非 B 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,尚無須全面再追加 1 劑 B 型肝炎疫苗。惟個案可自費追加1劑。
◎接種禁忌
先前接種本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。
◎注意事項
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,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。

認識糖尿病
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障礙(阻抗),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內被利用掉,因而引起血糖增高的疾病。糖尿病的診斷標準(四者之中任一達到標準即屬糖尿病)
- 症狀(三多一少):高血糖症狀(包括: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明顯減少),且隨機血漿葡萄糖濃度 ≧ 200 毫克/百毫升。
- 空腹超過 8 小時,血漿葡萄糖值 ≧ 126 毫克/百毫升。
- 口服葡萄糖(75公克)耐量試驗:第 2 小時血漿葡萄糖值 ≧ 200 毫克/百毫升。
- 糖化血色素 ≧ 6.5%
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
- 視網膜病變:視力模糊、失明。
- 神經病變:四肢麻木疼痛、姿態性低血壓、胃腸無力、陽痿。
- 腎病變:微白蛋白尿、蛋白尿、水腫、高血壓、腎衰竭。
- 心血管疾病:粥狀動脈硬化,導致腦中風、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下肢循環障礙。
- 足病變:下肢潰瘍、感染、壞死、壞疽、截肢。
糖尿病的治療
- 飲食:適當的熱量及完整均衡的營養素。
- 運動:每天 30分鐘 ~ 1小時強度足夠的運動。
- 藥物:口服藥物或注射藥物 ( 包括胰島素 )。
- 規律的生活型態。
糖尿病的治療目標
- 空腹(飯前)血漿糖值:80 ~ 130 毫克/百毫升。
- 飯後血漿糖值:飯後 1~2 小時血糖值為 80~160 毫克/百毫升,最高不超過 180 毫克/百毫升。
- 糖化血色素值:低於 7 %。
低血糖的症狀
有手抖、心悸、冒冷汗、頭暈、顫動、脈搏加速、皮膚濕冷、臉色蒼白、有飢餓、感思想緩慢、視力模糊、口齒不清、全身無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反應遲鈍、運動不協調、昏迷等,低血糖的症狀因人而異,而每次發作可能也會有所不同。糖尿病急性併發症
因高血糖既脫水促使彼此的惡化,血中葡萄濃度常可超過600毫克合併嚴重脫水常有意識障礙。糖尿病的飲食原則:
- 1.宜多選用纖維質豐富的食物,如蔬菜水果等。
- 2.炒菜宜使用植物油,並少吃高膽固醇食物。
- 3.體重過重或肥胖者,宜減輕體重。
- 4.根據糖尿病藥物的作用時間安排進食,切勿遺漏用餐。
- 5.每天吃3餐,並根據需要添加點心。按照固定間隔進食有助於控制饑餓感,防止下一餐吃得過多。
- 6.飲食清淡不可過鹹,避免食用加工或醃食物。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,以及含油脂高食物。
紅燈食物(即多油、鹽、糖的食物,原則上最好禁忌)
- 1.富含精緻糖的食物和飲料,糖果、煉乳、蜂蜜、汽水、可樂、養樂多、罐頭水果、果醬、果凍、蜜餞、甘蔗、冰淇淋、奶昔、甜膩糕餅點心……
- 2.富含動物性油脂的食物:豬油、牛油、奶油、肥肉、皮脂、豬腸、蹄膀 等。任何油炸、油煎、油酥等。椰子油、棕覽油及所製糕餅點心。
- 3.太鹹的食物,醃漬、醬菜、罐頭及加工食品。
黃燈食物(應少吃或經營養師指導使用)
- 1.富含植物性油脂的食物:花生、腰果、核桃、瓜子等堅果類或核果類。
- 2.膽固醇過高的食物:內臟(肝、腰子)、蟹黃、魚卵、魷魚、明蝦、花 枝。
- 3.糊化過度的食物:稀飯、冬粉、粉圓、西谷米、勾芡等食物。
綠燈食物(遵照飲食計劃及食物代換表食用)
- 1.主食類:推薦食用全榖類、芋頭、蕃薯、馬鈴薯等應列入主食類代換。
- 2.奶類:建議以低脂、脫脂奶為主。
- 3.蛋、魚、肉類:每週以不超過3個蛋黃為原則瘦肉部分遵飲食計劃食用。
- 4.豆製品:是指黃豆製品。
- 5.蔬菜類:充分攝取,以新鮮蔬菜為主。
- 6.水果類:遵照飲食計劃食用,以甜味較低的水果種類作為優先選擇。
外食之注意事項:
- 1.可以燉、烤、燒、清蒸、水煮、涼拌等式的食物為主。
- 2.青菜應將湯汁瀝乾以減少油脂攝取;勿以湯汁配飯(因含大量油及鹽)
一.甚麼是高血脂症:
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過高。二.造成的原因:
總熱量攝取過多、總脂肪攝取過多、缺乏運動、酒精攝取過量。三.過高的症狀:
-
膽固醇濃度過高:
正常值130-200 mg/dl,過高易發生動脈粥狀硬化,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腦中風等機率。 -
三酸甘油酯過高:
正常值35-150 mg/dl,過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增加心肌梗塞的可能性,濃度大於500 mg/dl,容易引起急性胰臟炎。
四.日常保健:
- 1.維持理想體重,若體重超過理想值的10%時,應慢慢減重。
- 2.養成規律一週至少3次的運動習慣,每次至少30分鐘。例如:快走、游泳、爬山、跳舞等。
- 3.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如戒菸酒、適度運動,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。
五.高膽固醇血症飲食原則:
- 1.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包括奶類、五穀根莖類、魚肉蛋豆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及油脂類與堅果種子類。
- 2.食物應多選擇:脫脂、低脂奶;魚類(不含腹部及魚皮);雞、鴨、鵝(去皮);牛、羊、豬的瘦肉部分。
- 3.避免吃高膽固醇含量食物。例如內臟類(腦、肝、腰子)、卵類(蟹黃、魚蝦卵)、帶殼海產類(牡礪、文蛤、鮑魚)、章魚、魷魚等。
- 4.盡量避免食用油炸、油煎或油酥的食物。如:炸雞、泡麵、燒餅油條、可頌、酥皮麵包等。
- 5.蛋黃以每週 2~3 個為宜,包含烘焙食品及蛋類菜餚。如蛋糕、蛋塔及蛋類菜餚,如蕃茄炒蛋、菜脯蛋、蛋花湯等。
- 6.選擇好油來烹調食物。如橄欖油、芥花油、葵花油、花生油等。
- 7.避免使用以下油脂:豬油、牛油、雞油、奶油、酥油、椰子油、棕櫚油。因以上油脂皆會使體內低密度脂蛋白(LDL)膽固醇增加。
- 8.多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助於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。如:各類蔬果、糙米、全麥製品、蒟蒻、仙草、愛玉及各種洋菜凍。
- 9.肉類滷燉湯時,應於冷藏後將上層浮油去除,再加熱食用。
- 10.高脂加工食品亦潛藏高量膽固醇。例如:奶昔、香腸、熱狗、奶油蛋糕、巧克力等。
- 11.控制油脂攝取量,少吃油炸、油煎或油酥的食物,烹調應多採清蒸、水煮、涼拌、燒、烤、頓、滷等方式。
六.高三酸甘油脂飲食原則:
- 1.控制熱量的攝取,以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。
- 2.多食用多醣類,如五穀根莖類(糙米、胚芽米);避免加糖的食物及飲料,如各種甜食、糕餅點心、蜂蜜、汽水、果汁、冰淇淋、巧克力等。
- 3.在適量的肉類中,多選擇富含 ω-3 脂肪酸的深海魚類, 如秋刀魚、鮭魚、白鯧。其他飲食原則與高膽固醇血症之飲食原則相同。
尿酸高原因
攝取太多富含普林食物、體內代謝過快(快速減肥)、腎臟疾病、腸道排尿酸受阻,尿酸合成增加(飲酒過量、肥胖、攝取高普林食物、先天缺乏遺傳酵素、患有血液疾病、缺乏運動)尿酸正常值
男性:3.0-7.0mg/dl、女性:2.5-6.5mg/dl併發症及症狀:
- 1.痛風:
大約會有10%左右的族群會引發痛風,而痛風會讓手指或腳趾,甚至是膝蓋產生劇烈疼痛,還會有腫脹、發紅或發熱的情形,如果痛風症狀進入慢性痛風期,有可能會讓關節變形或長出痛風結石。 - 2.腎臟相關疾病
因腎臟無法排出尿酸形成的結晶,就會引發血尿、腎結石、輸尿管結石、膀胱結石、尿道結石或是尿道感染,通常上廁所時,感到劇烈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尿液排出。通常尿路結石會有的症狀為陣痛、頻尿、血尿、排尿困難及腰部疼痛。 - 3.糖尿病
尿酸無法排出影響胰島素,導致血糖上升。 - 4.心血管疾病
尿酸鹽累積到動脈血管,當越來越嚴重,就會導致動脈硬化。
生活及飲食建議:
- 1.盡量不要吃高普林食:
不宜吃:肉汁(長時間熬煮的)、雞精、內臟、魚類(吳郭魚、沙丁魚、小魚乾)(黃豆、納豆)、香菇、含糖飲料、加工食品、海鮮火鍋湯、濃肉湯、海鮮(蝦子、 龍蝦、鮭魚)、紅肉(牛肉、豬肉、羊肉)、雞湯、魚湯,火鍋湯。 - 2.多吃中、低普林食物:
可多吃深綠色蔬菜、嫩豆類蔬菜(毛豆、嫩豌豆)、三文魚、金槍魚、小麥、大豆製品(豆腐、豆漿、味增)金針菇、木耳、蘆筍、蔬菜、水果。 - 3.低普林食物:
牛奶、雞蛋、大白菜、土豆、芋頭、白薯、木薯、番茄、茄子、冬瓜。
生活習慣建議:
- 每天至少喝兩公升的水,可以促進尿酸排泄。
- 維持運動習慣,也助於代謝尿酸。
- 尋求專業治療:醫生可以幫你分析尿酸過高的原因,進而對症下要改善,獲得最佳黃金治療時間,以減緩症狀。
6種排尿酸食物:
- 1.奶製品:尤其是低脂奶製品可降低血尿酸水平,減少痛風的發生率。
- 2.豆類:並非痛風患者的禁忌,豆製品(如豆腐腦、豆腐、豆漿等)可彌補限制紅肉攝入帶來的蛋白質攝入減少,還可降低冠心病風險。
- 3.蔬菜:進食大量的蔬菜可鹼化尿液有利於尿酸排泄。
- 4.新鮮水果:選擇糖分較低的水果,如青梅、青瓜、西瓜、草莓、櫻桃、鳳梨、桃子、椰子水。
- 5維生素C:已被用於臨床實踐,平均劑量為500mg/d(成人每日攝入量不應超過2000mg/d)。
- 6.多喝水:每日喝水2000毫升,可以稀釋尿酸,加速排泄。